第十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落幕!

新发展格局下,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。为应对当前园区所面临的经济失速、体制失活、结构失衡、动力失强等困境,产业园区当下急需加速从“轻管理”向“精管理”转变,并亟需形成持续发展导向下科学系统的园区管理体系。


12月4日,以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园区管理:理论与实践”为主题的“第十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”在上海落下帷幕。活动现场,首部园区管理理论重要著作《园区管理通论》正式出版发布。


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,邀请来自政府、园区、学界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战略规划、产城融合、文化赋能、数字化发展等话题,从政策、理论及实践等视角共同探讨园区高质量发展方向与路径。


园区发展本质:从物理聚集到化学聚集


从类别上看,产业园区有国家级产业园区、省级产业园区和地市级产业园区。依据园区功能,产业园区可以划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新区、出口加工区、保税区、边境经济合作区、自贸区等。


在园区发展的1.0阶段,园区是由经济主体构成,主要关注经济发展,并且仅形成了单一主导产业,园区内企业之间彼此独立;在2.0阶段,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,强调纵向产业链、横向配套链的形成,企业间具有依赖程度不同的链式合作关系;在3.0发展阶段,其发展具有产业社区的特征,形成了产业、自然、社会多元共融的格局,企业之间形成创新合作的网式共生互联关系。


“在我们长期的调研中,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园区管理实践案例。例如‘一张蓝图绘到底’的苏州工业园区、以招商新模式4.0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广州开发区、建立“合创汇”服务平台的合肥高新区、园区内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、推进机构改革的天津开发区、控制管理出色的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等。”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。


在任浩看来,“产业园区从最初形成时只是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理集聚,到现在成为企业依托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而融合共生的化学集聚,其长期发展历程反映了园区从物理集聚到化学集聚的集聚本质。”


耗时六年:新书聚焦园区管理体系与工具


当前对产业园区的研究正趋于多元化,不同的学界从组织、空间以及产业链、供应链等多视角进行了研究。


经济学者对园区产业集群的界定侧重于产业组织的视角,强调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、企业与市场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,如专业化协作、经济联合体、企业集团等组织形态等;地理学者侧重于空间思维,如地域性和空间差异性等;管理学者则侧重于供应链、产业链及其影响的各种战略因素的组合。


据悉,《园区管理通论》的研究和出版前后耗时6年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《园区不惑》和《园区管理通论》是姊妹篇,前者是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揭示园区发展的系统因素,后者是从微观和体系的角度阐述园区发展的内在因素。


任浩表示,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不同学界的视角,确立了园区存在的合法性和园区管理的合理性,构建了以“规划-运营-控制”为闭环的POC园区管理体系,明确了以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矩阵、产业园区“三聚”发展路径为代表的45项园区管理工具,提炼了园区主体构成、主体范围、主体关系的3C主线。


评论

免费
咨询

免费咨询

4001-519-819

8万+套精品房源

100+人专业顾问

早9:00-晚21:00

关注“百楼通”

返回顶部